汉风论坛 » 贴图风景线 »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1 2 » Pages: ( 2/2 total )
新帖
本页主题: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达斡尔族

人口为121357人。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远程图片:1073140-1-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0 | 30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仫佬族

人口为437997人。
  
  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
  
  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远程图片:1073141-2-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0 | 31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羌族

人口为198252人。
  
  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

  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远程图片:1073142-3-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1 | 32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布朗族

人口为82280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
  
   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 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

   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 “蒲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 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远程图片:1073145-4-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2 | 33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撒拉族

人口为87697人。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远程图片:1073148-5-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2 | 34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毛南族
人口为71968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定族名为毛难,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远程图片:1073149-6-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3 | 35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仡佬族

人口为159328人。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  
  
  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


远程图片:1073150-7-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4 | 36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锡伯族

人口为172847人。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

  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锡伯族人自称“锡伯”,汉文则有多种译音和写法,如“犀毗”、“师比”、“ 鲜卑”、“矢比”、“席百”、“ 席吐”、“锡伯”等。锡伯族人自认是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的东麓,公元4世纪前后南迁至黄河流域建立改权,后来融入汉族。少数仍然居住在东北嫩江、松花江、绰尔河流域的鲜卑人繁衍下来,成为今天的锡伯族人。1764年,有1016名锡伯族人被征调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随军家属2000余人,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便是他们的后代。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西迁的锡伯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牧业。西迁的锡伯族人为保卫祖国,开发建设伊犁河谷,做出了贡献。


远程图片:1073152-8-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4 | 37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阿昌族

人口为2770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地主多为汉人。


远程图片:1073153-9-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5 | 38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普米族

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
  
  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远程图片:1073155-10-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6 | 39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塔吉克族

人口为33583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在莎车、译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 伊朗语族 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维吾尔语。

  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塔吉克族源自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一些部落。公元2-3世纪,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盘陀国,其国人是中国塔吉克族人的远祖。塔吉克族人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村落,到17世纪后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许多塔吉克族人也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 的意思。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塔吉克族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远程图片:1073161-1-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9 | 40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怒族

人口为27123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 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远程图片:1073162-2-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5:59 | 41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乌孜别克族

  人口为14502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较为集中。  
  
  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

  乌孜别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到中国。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强盛,因此该国就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军民被称为乌孜别克人。元代,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就沿着丝绸之路经新疆来到中国内地经商,一部分人就留居在新疆的一些城市中。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了新疆,中亚的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来中国的日益增多。直到20世纪初还不断有人迁来,除商人外,还有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农民。因为乌孜别克人多居住在城市中,受教育的机会多,知识分子多、教师多。他们为新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程图片:1073164-3-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0 | 42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俄罗斯族

人口为13504人。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初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9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更多的俄罗斯人陆续进入新疆一带。那时被称为“归化族”, 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节庆等,基本上与俄罗斯国的俄罗斯族相同。俄罗斯人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从事各种修理业、手工业、运输业,有的还兼营农副业。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由于俄罗斯人迁来中国时间不长,一般在俄罗斯都有亲戚,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人返回俄罗斯和他们的亲人团聚;也有一些人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戚,所以我国的俄罗斯人人数不多。


远程图片:1073165-4-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1 | 43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鄂温克族

人口为26315人。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远程图片:1073168-5-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2 | 44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徳昻族

   人口为15462人。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远程图片:1073170-6-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3 | 45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保安族

人口为12212人。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

   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远程图片:1073172-7-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3 | 46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裕固族

人口为10569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还有一种是汉语 。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

  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袁纥。8世纪,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建立汗国。9世纪国破,其各部人马四处出逃,其中一支来到河西走廊,与先迁来的同族人会合,成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史书上曾称其为“黄番”、“西番”、“ 撒里畏兀儿”等,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1953年筹建自治县时,经本民族协商定“裕固”为族名,意取“富裕巩固”。裕固族人生活在祁连山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在国家的支援下,实现了定居放牧,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兴修水利,置办机械,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远程图片:1073174-8-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4 | 47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京族

人口为18915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及其附近地区,有“京族三岛”之称。  
  
  使用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还有些人使用汉语粤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

  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京族过去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为京族。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的。当时小岛上荒无人烟,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壮族人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11条总长1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将三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围海造田,从大陆引来淡水灌田,发展农业。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常青。所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所以京族人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捕鱼经验,男子个个是捕鱼能手,还发展了鱼类加工业、海产养殖业、海马养殖业和人工养殖珍珠。过去京族人多是文盲,他们的住地被人称为“文盲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岛上不但有小学中学,而且还培养出了许多大学生,“文盲岛”已经变成了“文化村”。   


远程图片:1073176-9-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5 | 48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塔塔尔族

人口为4873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较集中的有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

  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由于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杂居在一起,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文字成为塔塔尔族人的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先民来自中国北方突厥汗国的一个部落“鞑靼”,最早见于唐代。“达旦”、“达达”、“鞑靼”、“达怛”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译音。13世纪蒙古西征时,西方人把蒙古人称为塔塔尔。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欧亚两洲的金帐汗国衰亡后,15世纪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归并俄罗斯。塔塔尔人做为一个民族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19世纪初开始不少塔塔尔人自俄罗斯迁徙到中国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些塔塔尔人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塔尔族。居住在村落的塔塔尔人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塔塔尔人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多居住在城镇,其教育事业特别发展,他们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远程图片:1073178-10-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6 | 49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独龙族

人口为5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   


远程图片:1073182-11-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6 | 50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鄂伦春族

人口为6965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远程图片:1073183-12-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7 | 51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赫哲族

人口为4245人。
  
   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己都使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己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明朝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远程图片:1073184-13-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8 | 52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门巴族

人口为7475人。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少数聚居在墨脱地区。  
  
  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藏语支。由于生活于西藏地区,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藏文。
  
  门巴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门隅地区,自古就与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823年设于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记载中提到的孟族,就包括门巴族,那时他们置于吐蕃的统治之下。13世纪,门隅做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17世纪中叶以后,门巴族一直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的统治之下。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兼营畜牧和狩猎。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非常贫困。1959年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起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门巴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远程图片:1073185-14-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8 | 53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珞巴族

人口为2312人。
  
  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  
  
  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
  
  珞巴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称,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生活在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旱稻和其他杂粮。粮食产量低,还需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艺娴熟的好猎手。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在国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远程图片:1073186-15-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09 | 54 楼
天地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明星
精华: 40
发帖: 4
人品: 58
电影票: 37982
总资产: 37982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9 级
在线时长:475.51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65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基诺族

人口为约1.8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远程图片:1073188-16-embed.jpg
顶端 Posted: 2003-12-08 16:10 | 55 楼
nathanlane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粉丝
精华: 9
发帖: 0
人品: 3
电影票: 660
总资产: 660
在线等级: 在线等级:1 级
在线时长:0.00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0 小时

回复: 【12.08】56个民族 56朵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喜欢 你的标题
顶端 Posted: 2004-01-04 16:55 | 56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汉风论坛 » 贴图风景线 新帖

Total 0.007355(s) query 4, Time now is:12-03 06:38, Gzip disabled 赣ICP备05009070号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